讲述怒吼剧社前世今生 2020年10月,国网重庆电力工会决定创作一部红色电力题材影视作品。该公司工会和党建部相关人员查阅重庆电力史资料,向专业人士请教,并协同媒体界、电影界从业者商讨研究,最终找到了一个有红色电力历史背景的好题材。 时光回到1937年9月15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重庆电力职工余克稷、陈叔亮、章功叙、梁少侯号召报社编辑、教师等50余人成立了怒吼剧社。剧社取名怒吼,意在通过戏剧唤醒“沉睡”的民众,激发重庆儿女抗日救亡的热情。同年10月1日,怒吼剧社首部剧目《保卫卢沟桥》在重庆国泰大剧院连演四场,大获成功。《保卫卢沟桥》揭露了日军凶残的侵略行径,歌颂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舞台上下,演员和观众大声呼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当时的《新蜀报》评价:“重庆有真正演剧, 那是以怒吼剧社为历史纪元的。” 此后十余年间,怒吼剧社一直奋战在文艺界抗日救亡运动一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排演了《黑地狱》《民族万岁》《全民总动员》《安魂曲》《牛郎织女》等多部剧目。演出收入除维持剧社正常运转外,全部捐献给抗战一线。 抗战胜利后,余克稷去天津工作,梁少侯成为怒吼剧社负责人。由于国民党在重庆大肆抓捕共产党人,控制舆论,怒吼剧社难以生存,多次停演。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怒吼剧社更名为“新中华剧社”。1950年,剧社解散。 今年6月24日,国网重庆电力成立怒吼剧社。剧社成员以国网重庆电力职工为主。 探寻电力人精神之源 拍摄电影,撰写剧本是首要工作。红色题材电影更要尊重历史。2020年11月6日,国网重庆电力工会和党建部负责人带领剧本创作团队来到红岩革命纪念馆。他们从一排排整齐陈列的书架中仔细寻找重庆电力工业历史的细节和有关怒吼剧社的故事。“小伙子,把这个带回去读一读吧!”红岩干部学院执行副院长谭峥拍了拍剧本创作人员周睿智的肩膀,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书递给他。泛黄的纸页,鲜红的封面,“胡世合运动”几个大字赫然就在眼前。谭峥告诉周睿智:“这里记录了电力公司地下党支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动员全市民众抗议国民党特务暴行的全过程。”2020年11月20日,创作团队又前往国网重庆电力党史研究室,挖掘“胡世合运动”“护厂运动”等历史事件,并采访了国网重庆电力退休职工。 今年1月15日,搜集了两个多月的资料后,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国网重庆电力职工刘青川、周睿智、王言他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封闭集中创作。如何把跨越了十余年的多个历史事件连贯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成为创作的首要问题。1月28日5时,王言他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突然茅塞顿开:“我们为何不虚构一个人物贯穿整部剧。加入怒吼剧社、目睹胡世合惨案、牺牲在重庆解放前夕的护厂运动中,这个虚构人物的故事可以反映出重庆电力人在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中的奋斗史。”当天中午,创作团队再次集中交流探讨,按照艺术真实的原则重新设计剧中人物和情节。 “这部剧不仅要演绎当年的故事,还要与现实相关联。以话剧和游行、流血和牺牲,展现电力人的民族大义,还要将探寻精神之源的过程写进去。”周睿智提议。“那这部剧之前定名《怒吼剧社》,有局限。”创作组组长刘青川说道,“不如改名为《怒吼》。唤醒民众,冲破黑暗。”“对,就叫《怒吼》!”三人一致同意。 5月19日下午,国网重庆电力举办《怒吼》剧本研讨会,剧本首次亮相。在现在和过去两个时空里,故事穿插演绎:北漂返渝剧作家刘鹤鸣与爱好戏剧的国网重庆电力职工方萌偶然发现了一本写于1938~1949年的日记。他们阅读日记后,了解到日记作者、电力工人吴越从一名农村青年逐步成长为怒吼剧社的中坚力量,目睹了工友胡世合被国民党特务枪杀,参与抵制特务暴行的“胡世合运动”,并在重庆解放前夕大溪沟电厂护厂运动中英勇牺牲。刘鹤鸣受到日记中故事的感召,在方萌的帮助下,以怒吼剧社故事为蓝本,创作演出了一部新剧,成功复刻怒吼剧社。 5月下旬,电影《怒吼》制作团队成立,由国网重庆电力党委委员、工会主席何建军担任出品人,重庆好故事影业执行董事李海洲担任制片人,著名导演郑正担任导演。 演绎红色革命故事 6月中旬,国网重庆电力工会和重庆好故事影业联合发出《怒吼》演员征集令。6月30日,50余名专业演员、近百名电网职工来到海选现场试镜。作为电力行业的红色题材院线电影,制作团队确定了“全重庆派”基调,即主要演员的家乡是重庆、剧中的场景全部在重庆、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重庆。经过两个月的演员海选、试镜、定角,以及拍摄场地实地考察、筛选、确认后,《怒吼》剧组各部门成立。摄像、灯光、服装、道具等岗位成员逐步就位。分镜头剧本、拍摄行程计划也设计完成。 7月26日,《怒吼》开机仪式在重庆育才中学报告厅举行。何建军在开机仪式上说:“这是一部表达信仰和理想,有重庆地方特色,有人文情怀的电影。我们要将《怒吼》拍成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对得起革命先烈、留得住广大观众的红色精品,为国网重庆电力留下一部历史教材,为重庆留下一部经典剧作。” “重庆炸平了,谁相信?我看见重庆像松竹样长青……”7月26日,在两江国际影视城临时搭建的民国街景上,几名扮演怒吼剧社社员的国网重庆电力职工正放声高歌。汗水浸泡,烈日灼烧,他们的歌声却慷慨激昂。看到剧组人员在现场挥汗如雨拍摄,参演演员、来自长寿供电公司的职工、全国劳动模范张能瑜感慨:“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就翻山越岭巡线路、爬电杆,原以为电力一线工作很辛苦,没想到拍电影也很辛苦。”从南滨路到两江影视城,从垫江毕桥村到綦江方盛电厂,从江津夏公馆到育才中学大剧场,《怒吼》剧组百余人冒酷暑,在重庆市搭建了119个场景,不分昼夜地拍摄。 “能够参演电影、感受那个时代革命青年的热血和勇气,是非常荣幸的事。”参与演出的国网重庆电力职工梁星说。通过扮演角色,参演职工重温了红色历史,尤其是那段艰辛的红色电力史。那一段段慷慨激昂的台词,那些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那些数不尽的血泪史和反抗史,都已刻进参演电网职工的心中。 8月22日,《怒吼》在重庆育才中学大剧院拍摄完最后一个镜头,影片杀青。摄制组用时28天完成了拍摄工作。影片进入后期剪辑、制作阶段,初定于今年11月底与观众见面。(本报记者 游绍斌 通讯员 王鹏)
8月22日,由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与重庆好故事影业共同打造的红色电力题材院线电影《怒吼》杀青。国网重庆电力用时7个月完成电影前期的策划和筹备工作。拍摄中,主创人员追寻怒吼剧社的革命足迹,赓续重庆电力人的红色血脉,演绎了尘封在渝州大地上的怒吼剧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