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渝水间,一场电力赋能的变革正在重塑发展版图。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以“大走访、大服务”专项行动为笔,在民营经济画卷上挥毫泼墨:永川智能工厂屋顶跃动蓝色光波,石柱深山黄精乘“电”腾飞,万州千年红橘借“能”涅槃。公司通过“一企一策”精准服务,竭力为民营企业节约接电成本和降低用能支出,以电力服务的硬核担当,托举起民营经济“轻装快跑”的梦想。
屋顶生金 光储车间智造“绿动能”
在长城汽车重庆分公司25万平方米的屋顶,43853块单晶硅板如蓝色海洋波光粼粼。这座年发电1680万千瓦时的“空中电站”,藏着国网永川供电公司统筹的能源革新密码——72台组串式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化为产线动能,9台2500千伏安变压器织就智慧能源网络。
国网永川供电公司员工在长城汽车重庆分公司屋顶对光伏设施开展安全巡检。(赖小龙 摄)
“光伏+智能工厂”的化学反应令人惊叹:车间温度直降4℃,空调能耗锐减15%,每辆汽车生产的碳足迹减少12公斤。公司通过全链条服务,从载荷检测到智慧运维,120天攻坚突破屋顶防水、电磁兼容等技术瓶颈,让绿色电能与智能制造深度交融。如今,这座每小时下线35辆新车的“黑灯工厂”,正以每度电创造18元产值的效率,成为“重庆智造”的绿色标杆。
长城汽车案例生动诠释了绿色电能在产业转型中的乘数效应。公司将新能源消纳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通过屋顶光伏项目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良性循环,不仅降低企业30%用能成本,更推动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18%。这种“供电+能效”的服务模式,正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耦合——当每块光伏板都成为“绿色车间”的细胞,传统产业便找到了通向“双碳”目标的现实路径。
接电跑出“加速度” 深山黄精变身“黄金产业”
春风轻拂望春山,黄精田里生机旺。重庆武陵山深处的丰之乾农业基地,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滴灌着110亩黄精田。而在三个月前,企业负责人还在为错过种植季焦虑——传统接电流程需15天,新购的烘干设备无法立即投入使用。
国网石柱供电公司下路供电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上演“电力时速”:线上申请与现场勘查同步启动,200米0.4千伏线路跨沟越壑,557米0.22千伏绝缘线穿林入户。技术与人力融合攻坚,硬是在冻土上架起“双保险”供电网络。如今,电烘干设备让加工周期从7天压缩至36小时,产品溢价提升40%,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更令人称道的是,该公司依托“双网格”服务模式,组建“贴心电管家”便民服务队,通过网格微信群全天候响应企业需求,为电烘干车间量身定制“负荷监测+能效优化”服务包。网格员每周上门巡检设备线路,实时监测电压波动与能耗曲线,将烘干工艺参数与电网负荷精准匹配,提高产品优质率,让“土疙瘩”真正变成“金元宝”。
黄精生产实践揭示了电力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支点价值。从“等电来”到“送电去”,该公司打破常规流程,将接电时限压缩80%,相当于为民营企业抢回12天的生产黄金期。这种“时间就是效益”的服务理念,让每亩黄精产值提升,带动农户增收。更值得关注的是“电力数据智慧化”的创新探索——通过搭建能耗监测平台,实时采集灌溉设备、烘干产线的电压电流曲线,生成用能优化方案,使黄精育苗存活率提升、烘干能耗降低。推动黄精种植从“靠天吃饭”向“数字种田”跨越,为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老树新枝 千年红橘酿就“时光陈香”
一度电唤醒四千年基因,老陈皮泡出新经济茶汤。在长江之畔的太龙古镇百年红橘树林里,智能系统仿若脉络精准浇灌;在民营企业家周康琼的作坊里,低温烘干柜正将鲜果皮转化为“软黄金”。这场传统技艺的数字化蜕变,始于国网万州供电公司的“橘乡焕能”工程——新立村配变从100千伏安跃升至400千伏安,裸导线变身绝缘线,供电可靠性达99.99%。
国网万州供电公司员工在万州区太龙镇新立村,上门了解果农自动化加工作坊用电情况。(黄凌霜 摄)
“智能分选机10分钟完成6人2小时的工作,产量与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周康琼抚摸着三年陈皮细数变化:16公斤鲜果出1公斤陈皮,售价从每公斤22.5元飙升至144元。供电公司打造的“红橘用电生态圈”更衍生文旅价值:“小桔灯”景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28家民宿接入“全电厨房”,陈皮电商直播销售额数据靓眼。千年古树在电流滋养下,正书写“一棵树养活一座镇”的现代传奇。
陈皮产业故事展现了电力赋能传统文化产业的裂变效应。国网万州供电公司通过配网改造升级,使红橘加工从靠天吃饭转向科学控温,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这一变革使得太龙镇红橘产业综合产值突破,构建起“电网升级-工艺革新-文化增值”的正向循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电力基础设施的完善,让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时空对话,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科技+文化”的创新范式。
服务没有终章,从工厂屋顶跃动的光伏矩阵,到深山轰鸣的加工设备,再到长江两岸飘香的工坊,公司构建起“三环服务体系”:在产业前端做“规划师”,提前3个月对接企业用电需求;在生产中端当“保健医”,2024年累计开展能效诊断1400次;在价值链后端成“助推器”,通过绿电交易、碳资产管理等服务创造溢出效益。这些鲜活案例印证了电力服务从保障要素向创新要素的质变,当电力数据开始参与资源配置,当每度电都能产生生态价值,电力企业就真正成为了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公司正以“满格电”的姿态,持续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杨明丽 赖小龙)
信息来源:公司党委宣传部,国网永川供电公司